看到晚來堆積處,幾疑是玉出藍田(近代‧王大俊)

2016.5.30.攝於台南.北門.井仔腳瓦盤鹽田.

結晶池水月熬煎,
近午鹽花似雪妍。
看到晚來堆積處,
幾疑是玉出藍田。
近代‧王大俊《北門長嶼鹽田雜詩‧四首選一》

 本詩為七言絕句,載於《臺南新報》,昭和元年(1926)8 月13日第六版。現今臺南市北門區(舊臺南縣北門鄉)的急水溪口以南的近海地區,自清朝以來就是臺灣重要的鹽場所在地。北門長嶼本為急水溪口外的沙洲島,在清道光時期的地圖中,「北門嶼」已與陸地相連,推測約在乾嘉時期,因沖積而與臺灣島相連。日治時期亦開闢「中洲鹽田」、「王爺港鹽田」與「蚵寮鹽田」等鹽田進行人工曬鹽。北門鹽田在清代至戰後,先後經過陳永華發明的「淋滷曬鹽法」、十九世紀「瓦盤曬鹽法」及日本人工業化的大規模設置鹽池,終戰之前,北門鹽的品質與產量,一向是全臺之冠。此詩雖然為短小的七言絕句,不過卻直截寫出鹽田景貌。人工曬鹽的方法程序,先將海水引至鹽田,而鹽田又分為大蒸發池、小蒸發池、蓄滷池、結晶池,底下舖設不規則狀的甕瓦,依鹽水的濃淡依序導入各池內,最後結晶成鹽堆。所以此詩首句,就以「月熬煎」三個字寫出海水結晶成鹽的漫長過程,最後白鹽堆積,如雪堆一般美麗,並以北門長嶼鹽田比擬為藍田美玉。

原文網址

張貼留言 (0)
較新的 較舊